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人民武装部)
互动空间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心灵港湾 -- 互动空间 -- 正文

主题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届心理剧大赛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4-06-15  点击量:

 

6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届心理剧大赛于良乡校区教学楼219教室圆满落幕。

本次大赛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院联合主办,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心理中心李洁老师、历史学院周芸老师、国际政治经济学院葛亮老师和龙海楠老师指导评审,由24级本科生刘姝悦同学作为主持人。

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和历史学院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各个参演班级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惑、成长故事、情感冲突带上舞台,或笑语相随,或真挚动人,或启人深省。方寸舞台间,思绪淌动,引导着众人走进一幕又一幕生活的戏剧。

 



直击现场

 

《心声》

你是否也曾因为一句善意的建议而被误解为挑剔?我们渴望被听见,希望被理解,却常常把情绪藏在心底最深的角落。

阿泽和宁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触碰到内心的不安与期望。他们争论细节、误会彼此、心声交错。在彼此的沟通中逐渐发现——问题从来不只是说不清,而是听不见

 

 

《新孔乙己》

通过改写鲁迅名篇《孔乙己》来回应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一新的时代问题,摒弃身份焦虑、沉溺过去、假装大方等弊病,呼吁大学生应积极回归现实、正视自我。

 

 

《家和万事兴》

以青年章望的成长为主线,直击代际观念冲突与成长阵痛:父母对专业选择的质疑、学业滑坡的焦虑与环境适应的迷茫,如重石压在主人公心头。成绩危机-亲子冲突-生死契机-和解成长的紧凑节奏中,我们逐渐理解矛盾如何在沟通中转化为理解的桥梁。朋友何启的支持如同微光,照亮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最终以自由的眩晕隐喻成长本质——在自我探索与代际磨合中,找到独立与亲情的平衡支点。

 

 

《小组作业今天也很核平》

早八点名、小组作业甩锅、电脑崩溃等真实片段交织着焦虑、逃避与伪装生动呈现。性格迥异的学生们彼此之间积压着焦虑与误解,然而一次共同危机让他们在忙乱中找到彼此、在疲惫中释怀,便又逐渐相信了同行的意义。

 

 

《星垂平野》

这里关乎梦想、关乎友情、关乎挑战。陆野的成长历程,无疑是年轻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挣扎与坚持的形象投射。通过生动的戏剧形式,《星垂平野》以直观共情的方式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竞争压力对个人理想的冲击以及真诚友谊和共同信念的重要性。

 

 

《一碗麦仁饭》

学业压力、经济困窘让文科博士生阿强陷入迷茫,农场劳作时与农民伯伯(实为大师兄)的对话,成为破局关键。剧情用幽默笔触展现读博焦虑,以种地隐喻科研成长,传递沉淀与坚持的内核,在现实困境中点亮希望。

 

 

 

 

 

表演心得

 

饰演章望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心理剧以戏载心的力量。当她在电话中爆发你们只想着钱时,那是被误解的呐喊;而母亲病床前人生是自己的,则是控制与放手的温柔和解。亲子矛盾的核心,往往是爱与期待的错位——父母的经验铠甲下藏着担忧,子女的倔强外壳里裹着成长渴望。正如剧中所言,焦虑是自由的附赠品,而成长正是学会在这份眩晕中锚定方向。愿观众能从剧中看见:沟通不是说服的博弈而是让爱穿过代际迷雾,双向奔赴的温暖旅程。

——《家和万事兴》表演者

通过本次参演,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剧的核心价值——看见与连接。它不仅撕开伪装、揭示社恐、焦虑、怕失败等普遍困扰,更在意外时刻迸发出强大治愈力,这种即兴的欢乐恰恰印证了剧本内核:接纳不完美,真实袒露脆弱,反而能卸下重压,让团队在笑声中真正靠近。心理剧的魅力,就在于创造安全空间,让焦虑被看见、被理解,最终在共鸣与欢笑中释放。

——《小组作业今天也很核平》表演者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放弃自我价值的追寻,并且要珍惜身边支持自己的朋友,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它鼓励着每一个怀揣梦想的灵魂勇敢前行,坚信生命不止于此,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参与心理剧表演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与疗愈之旅。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我们更真切地体会了情绪的流动、人际的互动,以及寻求帮助的勇气。直面问题、勇于沟通、寻求支持是成长的关键力量。期待更多人能从中获得启发与共鸣。

——《星垂平野》表演者

演这部剧像打开了同龄人的心窗——阿强的挣扎让我们看到学术焦虑症下的真实模样。种地哲学尤其发人深省:科研不是抢收抢种,而是像麦子扎根般慢慢来。那句饭有沙也能吃,博士难也能读戳中人心,告诫着我们别因眼前磕绊忘了初心。希望观众能在笑声里卸下焦虑,明白成长需要时间发酵,专注脚下,自有收获。

——《一碗麦仁饭》表演者

 

获奖情况

一等奖 《一碗麦仁饭》

二等奖 《家和万事兴》

二等奖 《星垂平野》

三等奖 《心声》

三等奖 《小组作业今天也很核平》

三等奖 《新孔乙己》

最佳编剧奖 《一碗麦仁饭》

最佳人气奖 《一碗麦仁饭》

 

 

大赛帷幕已落,而内心仍激荡着回响着青年人的呐喊、叩问与共情。在角色的命运中,我们照见自己;在集体的创作中,我们链接彼此。这便是戏剧之外,关乎生命成长更深刻的议题。

 

文章转载自中国社科大国际政治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