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行促成长
转眼间进入专职辅导员岗位已一年有余。这一年,我从“管理者”到“倾听者”,从“手忙脚乱”到“心中有数”,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深刻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变”与“不变”。
一、从“理想”到“现实”:在身份转换中重塑认知
学期又近尾声,整理思绪回顾一整学期的教研,在每一次的集中教研活动中学习、反思、进步,在每一次的检查中获得新知,每一次知识的交流和碰撞,让我们在教育事业的道路走得更扎实、更稳健。

初入岗位时,我以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讲道理、办活动、解难题”。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因不同的性格、背景和成长经历,他们的认知与想法、问题与需求有着很大差异,书本上的理论经验,必须经过现实的淬炼才能真正落地。辅导员不仅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更需要成为“倾听者”和“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宿舍走访、谈心谈话、社会实践、网络对话等多种方式,深入学生中间,既有利于做好思想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帮助我们重塑对学生的认知。

二、从“共性”到“个性”:在精准施策中破解难题
学生个性鲜明,看似洒脱的外表下隐藏着诸多成长痛点:有人因专业迷茫而自我否定,有人因社交恐惧而封闭内心,有人因家庭变故而敏感焦虑……这使我认识到,辅导员工作不能“大水漫灌”,必须“精准滴灌”。针对“群体画像”,通过主题班会、群体谈话、班委例会等方式解决“共性”问题;聚焦“个体需求”,通过谈心谈话、专项指导、家校联动和具体帮扶,解决“个性”难题。推荐实习岗位、疏导心理压力、鼓励探索实践,逐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积累破题经验。

三、从“独行”到“共生”:在协同育人中实现突破
辅导员的工作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这一年,我深刻体会到“协同育人”的力量。向上借力:通过党委、团委和学工队伍、专业教师共建“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引领、学风建设、管理服务与课程思政深入融合;横向联动:通过团学干部队伍建设、朋辈传帮带、让学生参与组织管理、班级建设、宿舍管理、活动策划,培养责任感;向外拓展:联合校友单位、基层团组织、兄弟院校开展研学实践、就业指导座谈等多类共建活动,让学生在资源共建共享中学习感悟、启发思考、开拓眼界、突破创新。

工作中的点滴让我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不是塑造“标准品”,而是守护“可能性”,“变”的是不断迭代的工作方法,“不变”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初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锤炼坚定信仰、厚积扎实学识、打牢理论功底,不断练内功、强素质,倾听学生心声,用心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信赖的辅导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