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以及“中”“和”哲学思想,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明的延伸。
太庙是15处遗产点中极为重要的组成要素,遵从“左祖右社”的规制,与社稷坛在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学工部与团委联合党支部于10月25日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一起走进太庙,进行“支部共建”活动。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

活动伊始,师生一行首先参观了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的“劳动筑梦 强国有我——首都职工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雕塑展”。
匠技精雕——劳动群像绘华彩

展览以时间为经,以奋斗为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劳动者画卷。一件件精心创作的雕塑作品,或凝固了产业工人挥洒汗水的瞬间,或定格了科技工作者埋首实验的身影,或刻画了建设者们披星戴月的坚守。一个个时代主题生动诠释着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在场师生深受感动、倍受鼓舞,进一步感悟到“幸福源自劳动,复兴归功奋斗”的深刻道理。

殿宇千年——礼制文化展风华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随后的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中,师生驻足凝思,细细品读这座“千年祭祀圣殿”的沧桑巨变。

展览分为太庙概述、太庙历史、太庙祭祀三个篇章。太庙恰如一部立体的史书,让人穿越时空,感受先人孝道。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纪念的过程中,以追思为怀,诚敬为心,感受和效法先辈们留下的美好品质与处世之道,谨慎行事,将先贤的优秀品德发扬光大。
“鉴古知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太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华文明文化传承的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透过斑驳的殿宇,我们看到的是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中,我们感受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承古励今——以史为鉴开新篇
活动接近尾声,在王晶老师的主持下,参与活动的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首先,学工部与团委联合党支部杨昊瑞老师就本次活动心得及团委近期活动事项与大家进行了分享。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用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代表就本次参观活动感想,以及后续在思政党建工作中,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深化党支部党建联建共建,如何开展更多学生参与度高实践活动效果好的活动等方面,与全体师生展开研讨。



最后,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皛磊老师作总结发言。他殷切期望大家能够继承先贤精神,将学术研究与理论钻研的精神融入生活,以史鉴今,以古励今,躬行实践。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此次北京中轴线之太庙活动,是我校“行走的思政课”系列中的重要环节。犹如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师生一行在这座见证历史兴衰的太庙中,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互动,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了精神力量。正所谓“以古鉴今,可以知兴替”,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广大党员更应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