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莹 2017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学分绩点
在校期间平均学分绩点3.86
2019-2020学年绩点4.10
学生工作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旗护卫队队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绿色青春环保协会会长
2020-2021学年17级思政一班班长
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 优秀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届“领航杯”学生学术征文大赛本科生组实践类二等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苗计划课题研究项目“人格与公共生活的关联——基于西方独立性人格与中国自立型人格的分析比较”结项
参加南京大学第七届“政治文化、心理与行为研究”工作坊
参加美国康奈尔大学专业发展线上课程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参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20年春季学期海外交流学分项目,获满绩
社会实践
2018-2019学年 第二届“知行社科”暑期实践先进个人、团队二等奖、实践报告二等奖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优秀营员
2021年1月至3月 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招贤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实习
获得荣誉
2017-2018学年 二等学习优秀奖学金
2018-2019年度首都大学、中职院校“先锋杯”竞赛优秀团员
2018-2019学年 校级三好学生
2018-2019学年 校级优秀团员
2018-2019学年 一等素质综合奖学金
2018-2019学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优秀奖
2019-2020学年 校级优秀团干部
2019-2020学年 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2019-2020学年 一等素质综合奖学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海外培养学分项目一等奖学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优秀本科生项目奖学金
我是胡乔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班的一名学生,研究生将继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学习。能获得优秀毕业生这一称号,我很荣幸。这一荣誉的背后,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我自己四年以来的不懈努力,这一点也让我有自信当得起这一荣誉,但这决不是我一人努力的成果。
在李春华老师的影响下,我坚持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选择。我的导师李春华老师是一位对学术十分严谨,对学术十分负责且十分关心的好老师。第一次见导师时,李老师就贴心地为没吃早饭的我们准备了零食;修改论文时,李老师反馈的文档里从来都是满满的修订痕迹,同时还有仔细的说明和详细的讲解;每当我向李老师寻求帮助时,李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回复我,为我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在准备夏令营时,李老师帮助我修改了申请的材料,在与李老师的几次深入沟通中,我对自身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确定了自己今后将要努力的方向。
另一位对我帮助良多的老师是政治学所的周庆智老师。初识周庆智老师是在《政治学概论》这一门必修课上。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我对政治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周老师在课堂上从不囿于课本,周老师的课堂我从不担心自己走神,周老师的许多观点对我来说都是启发巨大的,给我提供了思考问题完全不同的视角。后来的《西方政治思想史》选修课程也是由周庆智老师教授的。课程结束后,周庆智老师带我参加了南京大学的政治学工作坊。这一次宝贵的经历不仅让我见识到政治学的理论前沿,参会期间各位老师、尤其是周老师对我的教诲,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后来参加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学期交换项目,并选修政治哲学,也有周老师的帮助。在周老师的影响下,我认识到了学术该有的样子,产生了对政治学的兴趣,变得更能独立思考,更能坚持自己,更开放,不拘泥。
李老师和周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大学四年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教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王学东老师,教授《近现代史纲要》同时也是我班主任的秦国伟老师,教授《资本论与当代》的余斌老师,教授《西方古典思想》的赵猛老师等等,他们不仅传授我知识,教会我方法,启发我思考,他们对学术、对现实、对社会、对人民的观点和态度,更是令我受益颇多。
我还有很多老师,那就是我身边的同学们。我身在一个这样卧虎藏龙的学校,真是自豪的很。每一次与同学交流,我都不得不因为他们的认识之深、阅历之广、视野之大、读书之多、能力之强而感叹,与他们比起来,我真是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同学,我才有这么好的一个学习环境,才有这么好的一个生活环境,让我能度过快乐舒心的四年。还有我身边的朋友们,在我情绪低落时给我以坚定支持,一想到她们,我只能联想到畅快和轻松,一丝一毫的烦恼与压抑都没有。
大学四年,从大一下到大四上,我的生活中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社科大国旗护卫队。在国护队护卫国旗的那些日子里,我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身体素质,增强了爱国主义信念,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我也认识了这样一群战友,关心我爱护我陪伴我帮助我的战友。国护队的这一抹松枝绿一直在给我力量,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咬牙坚持不言放弃,让我在面对迷茫和困惑时坚定信仰毫不动摇。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的故事,但我的文字水平实在匮乏,再真挚的感情写出来好像也失掉了不少色彩。这四年是很充实、很快乐的四年,我的确是成长了,想开了,我很开心自己能走到这一步。这一路我上我受到了太多太多的帮助,没有这些帮助,我是断不可能成为现在的我的。所以不光为了自己,为了这些帮助,我也将继续走下去。我将尽我所能,尽我的一份力,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人可以在实现梦想的路上走下去。
张益清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班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学分绩点
四年平均绩点3.88。
学生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旗护卫队仪仗队成员、办公室成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者工作部干事;
文学院团总支实践部部长;
“一七诗社”社员。
科研成果
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之光”学术活动;
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届新苗计划学术课题项目;
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并结项;
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二届新苗计划比较文学学术团体、外国文学学术团体活动。
社会实践
2018-2019学年社科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文以化人”团体二等奖、《关于青岛啤酒的文化研究报告》获最佳论文报告奖、个人获最佳心得奖;
2019年暑假赴雅典大学历史考古与文学学院;
2020-2021于后浪出版公司完成文学营销编辑实习工作。
获得荣誉
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获得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详情):
2017-2018学年获校一等奖学金
2017-2018学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7-2018学年获校级三好学生
2017-2018学年获优秀团员
2018-2019学年获校一等奖学金
2018-2019学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8-2019学年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2019-2020学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19-2020学年获校二等奖(学习优秀)奖学金
选择中文系是因为在我高中时就很喜欢语文课,“文青”在我这里基本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一朴素情感的代名词。然而高考后我一心想着做个纯粹的功利主义者,在高考所有有戏的学校里都填了经济法律,在所有“高攀不起”的学校里放上真爱专业——汉语言文学,然而就像冥冥注定中要选择依从本心的道路,我最终还是在阴阳差错之间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中文系。
很难讲,到底是原来的我就适合这个专业,还是专业塑造了“适合”,不过很明显的是,我已经被专业娇惯得“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真不知道不得不面对社会时怎么做个有点用的人。
带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我还是挺高兴来一个“无限可能的大学”,结果看到第一个学期的课表略觉失望,没几门专业课。开学时是真的迷茫,不知道该干啥,但是又有一种紧张的情绪在,记得有同学说当时觉得我是爱读书的女生,其实读的是《伊利亚特》,第一次去图书馆怕怕的,借的是金庸和池莉,完全凭直觉,阅读积累可以说是没有,至于作品也不读了则是后话。
但可能自己有一颗虔诚又爱紧张的心灵。张老师第一个学期给我们讲了很多古希腊和外国文学的故事,考试前那一天我很认真的感到一种“我没有充分地完成,但这件事情的时效要过了”的悲伤心情,我清楚地感知到对这些东西还是有不由自主的喜欢的。于是带着这种遗憾的心情,我的大学第一门专业课考了专业第一名,也是大学四年唯一一次,重要经验即“心情有用”。类似的课程安排还有古代通史,但是可能更多地是对老师们的敬仰,是一种感受上的熏陶。我们那年是唯一一级有每周讲座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个老师说给我举个后现代作者的例子,我吓得要死,幸亏他问的是我前面的男同学,男同学:“德、德里达?”我现在也没有认真了解过德里达,可能现在的进步之处在于就算完全不懂也没那么怕了,不知道就不知道吧,课下再去查查就好了。
刚开始的这种懵懂也没有随着专业课的展开而消失,或者这种停留在感知层面的获得就是我大学悲哀的底色,但是除了抱怨并一直要抱怨的部分,也有因为自己当时消化不了回头想想觉得很棒的部分。比如,谢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原著导读》,完全不懂,痛苦地想逃课,其实细读原著节选是很宝贵的机会,而且老师本人太有人格魅力了。外文所老师们开的三门讲座接力课每个学期初都是我打起精神的理由,也是和亲爱的导师吃了这么多顿饭的原因,这系列课某种程度很像这个学校中文系开课的写照。期间每次去外文所都很温暖,新年聚会啦,厚脸皮去要《世界文学》啦,教师节大家用《外国文学评论》的旧报纸包着花,从建国门坐地铁到良乡。然后是超级棒的DW老师、XY老师和JYG老师,尤其是XY老师。大一便听闻老师流传在大学语文课的书单,现代诗歌课、影单XY化、一七诗社、相约四季烧烤,这都是我大学很重要很主要的一部分。
在大学格外感谢我的室友和编外室友,很奇怪,来到大学的自己真的很不自我又很自我,让我来看我是不太喜欢当时的自己的,我的室友是怎么能跟我成为朋友的。也是必须经过了一个磨合的时期,这种时间流过去而确切留下的东西,令人觉得宝贵和感激;还认识了一些聊得来的朋友,也有在网络上观望下的“其他校园”的朋友,这些交流和了解太重要了;还有小时候和高中的好朋友一直都有联系,大家守望相助,大学的所有这些关系除了感激就是幸运。家里的人不怎么管我,也不太了解我在干啥,反正想读就读下去,不想读就去工作,也不指望我赚大钱。
在大学参加活动都是一种“体验”的心态,还没有什么“内卷”的清晰认识,也算误打误撞,但是本质上收获多少体验或者经验还是与自己投入多少力气有关吧,这个骗不了自己。大一大二参加国护队仪仗队、在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者工作部是真的因为想训练体质和做志愿者,按部就班在干事阶段结束时就结束体验了。大一做挑战杯可能就是和外专业同学有交集就很开心,遗憾,没想到四年竟是故步自封和其他专业再无交集;大二做新苗计划啥也不懂,只能证明我的导师太包容了;社会实践去青岛整个乱打乱撞,街头采访外国家庭和勇闯政府部门,都是很有趣的记忆;大二暑假去雅典过了三周,不管是去海滩、逛街还是在街边等公交车去上学都很梦幻;2020年组队了大创,题目是很有意思又不那么“正统”的“新世纪女性书写与影视化改编”,但是后来还是没有认真地学习下来相关理论而草草结束,想来其实学校在这方面真的很包容很支持我们了。如果更严阵以待可能会压榨出更多收获吧,不过谁知道呢,每个阶段都无法跳出自己的认知视域和具体外部条件的,再次感谢在这期间所获得的帮助与宽容。
对职业我没有很明确的规划,当然也是由于自己对各方面认知尚不足。跨选新闻系的课对记者的职业有了一点认知,四个月的实习接触了做书出版行业和新媒体,后疫情时代下对体制内的间歇性向往也很有道理,每次追星上头又希望专业外延打开点,纠缠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才开始了解本专业和学术生产。我不拒斥任何一种未来,当然现在哪种未来都没办法满足现在我对未来的期待,无论如何希望以后能继续保持热情和真诚,不贪心也不逃避,更关注于所面对的事物的本质,但也要多多提醒自己对于人生永远留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许答案在专心致志的追问里,也许就在选择的缝隙之中。